---- 關於我 -----
我是一個 30 多歲的小夥子 , 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 , 我也是一個佛教徒, 如果沒有佛教我想也不會有今天這一個工作坊的產生,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變化過程 , 在我的腦袋中 , 架構著整個佛教的思惟網路 , 在這個網路的基礎之上 , 架構著程式設計師的邏輯思考, 之上 , 再架上一層工業工程的知識 , 然後是腳踏車的相關理念 .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 , 往往都把宗教 , 區隔成一塊特殊的領域 , 那有時像是一種需不需要的問題 , 例如: 我活的很好阿 , 為何需要宗教 ?然後有的人會說 , 那是每個人的自由 , 相信的就相信 , 不信的就不信 . 在過去的時候 , 我也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去看待宗教 , 但現在佛教對我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我想說的是 , 如果有一天 , 你感受到你需要宗教的時候 , 那可能是你的生命將要重新再活起來的時刻.那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 , 然後你就能體會其實宗教並不是一個特殊的領域 , 它會變成是你的手 , 你的腳 , 你的心 與你融合在一起 .然後我也會將我對宗教的體會融入到腳踏車中, 讓二者產生最有趣的化學變化 .
---- 關於緣起 ----
對於佛教來說 , 凡事都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因緣 , 而一個工作坊的成立同樣的也是需要具備許多因緣, 以腳踏車來說,往前追朔到國小國中時期 , 那時我先有一輛 BMX 腳踏車 , 印象中 , 我也是從補助輪開始學騎車的 , 然後我得到一台公路車 , 公路車的騎乘在一開始非常不習慣 , 因為要趴在車上騎 , 那跟 BMX 有很大的不同 , 但是當慢慢習慣後 , 我愛上了公路車 ,因為那給了我一種速度的快感 , 也因為有速度我可以騎得更遠 , 去我想去的地方 , 那時我喜歡騎車從新店騎到木柵動物園門口,然後買一串芭樂,加上梅粉 , 吃完後的叉子 , 就插在行道樹下的土中作記號 , 代表完成了一次騎乘任務 .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記憶是我喜歡下雨天騎車 , 我喜歡淋得全身濕透 , 然後再感受風吹的感覺 , 然後回到家 , 再洗一個熱水澡 , 喝一碗熱湯 . 但後來因為進入升學班 , 結束了我的腳踏車美夢.
今年 , 當油價攀升 , 物價上漲 , 以及各項腳踏車步道的完工 , 讓腳踏車再度掀起風潮 , 也很剛好的是 , 母親參加里民的爬山活動, 抽中了一台登山車,這台登山車 , 沒地方放 ,所以就放到了我們家的陽台 , 而我也只是去騎了幾次 , 我沒有因為這台車讓我完全投入. 後來同事買了一台 Dahon 的折疊車騎到公司來,我才驚訝的發現 , 原來一台腳踏車要上萬元 , 但是騎車上班確實相當有意義,對於省油錢或是運動都相當好 , 而上萬元的車, 品質相當好 , 完全打破了我的鐵馬概念.此時讓我想到那台我弟弟當年騎車去比賽的公路車 (Giant TCR) , 它被吊在牆上也很多年了 , 整台車顯得相當髒 . 於是我想到 , 如果能夠把我媽的這台登山車加上一個兒童椅 , 然後把我弟這台公路車牽回來騎 , 這樣我們一家就能騎單車出遊,暨環保又健康 , 當我弟的公路車 , 牽回來的時後 , 開始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 , 原則上當時還算是堪騎, 但是,變速器放了那麼久 , 定位早就跑掉了 , 變速不準 , 然後前變大盤 , 無法退檔 , 因為是 Giant 早期的 TCR 車款 , 想說牽去給Giant 車行調看看,沒想到車行一看就說 , 這種變把 (Shimano STI) 十幾年的款式 , 應該是壞掉了 , 要整個換掉 , 而且很多車友都像你一樣 ..然後這種我們也不會拆.這....我就說 , 那先這樣騎好了 , 就失望的走了 , 後來我一直在找能夠拯救這台車的人 , 接著我又找了下一間車行 , 這次我學乖了先打電話問好了,老闆娘接起了電話 , 我把我的情形描述了一次 , 老闆娘很沒耐心的回答說 , 我們現在很忙 , 你要把車牽來看才知道 , 然後 我就問說 能不能順便保養 , 老闆娘說 , 現在很忙 , 沒有在幫人保養了 , 然後就跟我說 , 你怎麼那麼懶 , 就去買鋼刷刷一刷就好了....又是一個失望並夾帶三條線的結果 , 我還是很有耐心的再問下一家 , 但是這次 , 我就聽從老闆娘的話 , 把車牽去給車行看 , 太好了..終於遇到一個高手 , 他一看這台車就跟我說 , 這台車是高級車 , 他可以保養 , 但是保養工錢要 3000 , 並且要放很多天 ...我感到非常訝異 , 好貴....再問說 , 不行上上油做簡單的就可以了嗎? 他說 簡單的你自己做就可以啦...於是我就再問 ,那 3000 元可以做哪些項目 , 他說 可以調框 , 全車拆洗上油..輪胎檢查....聽完後感覺是有點專業 , 但重點是 3000 元的工錢 , 我還一時無法接受,於是就先說 我再考慮一下好了 , 老闆果然也很有個性 , 回了我一句 , 如果要考慮 , 就不用再去找他了 , 他也不想幫我整理了....我想我的態度一直很和善應該不是奧客才對...但這樣的過程 讓我回到家的時後 , 深思了很久 .
再度到網路上的查相關訊息後 , 才發現我遇到的狀況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 當然有的人很幸運他們都有人可以幫他們處理車子,但有很多人 , 也和我一樣 , 都在很多車行踢到鐵板 , 後來我的瞭解是這樣 , 因為一台車在台灣幾乎都是買新車加維修, 一台車賣出的時候,相對的也包含了後續的許多維修 , 這些維修有許多並不需要許多時間 , 老闆都因為是自己賣出的車 , 小調整都不會收錢 , 所以如果這台車不是自己賣的,收錢就有點麻煩 , 因為例如輪胎打個氣要收多少錢呢 ?? 有的車行 , 就選擇竟量不去碰不是自己出的車 , 讓這些車 , 回去給原本賣的車店處理 .但問題是像我們這種原始車行早以不存在的孤兒 , 遇到這種情形就很麻煩 . 另一個方式是 , 如果你是孤兒你可以先讓車行先賺一筆 , 像是入會費,後續你就可以都給他保養 , 這也是一種方式 , 再一種方式就是找個人工作室了 , 工作室就不會因為你的車籍不是他的就不幫你做.最後的方法就是 DIY .
後來 , 我仍然非常好奇 3000 元的保養費到底是貴在哪邊 ? 難道腳踏車的保養這樣困難嗎? 我開始從國外找了許多資料 , 並且買了一些維修手冊來看,就這樣我一步一步的進入到腳踏車的機械領域.
---- 關於工作坊 ----
因為有著上面的經驗 , 在加上我慢慢的越看越多 , 我驚訝的發現 , 腳踏車真的沒有我當初想像的那樣單純 , 我發現這個前變其實不是壞掉而是因為變速線的張力因為太久沒調整自然的鬆掉了 , 所以沒有力量將鍊條拉下大盤 , 然後我依照資料把 STI 的變把完整的拆開了 , 我想車行的老闆說的沒錯 , 這個拆裝過程並不那麼單純 , 這些發現讓我對車行產生了一些看法,我做了幾個推測
- 車行的技術有一些仍停留在鐵馬時期 , 他們對於高價車的調整並沒有持續的學習更新,或者他們的策略都是壞了就換一個新的..
- 車行主要在賣新車 , 他們用了大多數的時間在推銷或者服務舊客戶
- 台灣的腳踏車維修保養技術已遠遠落後國外
- 車行認為可以騎就好 , 只要不是壞掉 , 並不需要太精細的調整 , 因為你又不是比賽選手
東方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 , 中國人對於技術的傳承,有著一套深奧的哲理 , 要學技術總要先拜師學藝,先從不相關的雜事開始, 而西方人總是將技術清清楚楚的交代 , 因為他們知道 , 當技術交代的越清楚 , 對自己對別人對傳承都是正向的幫助 . 台灣的腳踏車技術早期也是這樣 , 要先拜師學藝 ,這讓我們比國外落後了許多 .
在近幾十年來 , 腳踏車的技術一直有著很多的進步 , 這其中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精度及結構不斷的提升 , 腳踏車雖然外表看起來很簡單 , 但是其中的每一個零件 , 都是充滿著相當深厚的科學基礎及概念 , 如果你只是看外表 , 你很難感受到我說的這件事 , 你也許可以去近看你的飛輪 ,去觀察每一盤的齒痕變化 , 你也許可以多看幾台車 , 你會發現每一齒的設計並不一定都一樣 , 有些頃斜 , 有些有特別的凹槽 , 飛輪本身就幾乎是一個藝術作品 , 如果你越是去瞭解 , 你會發現更多的東西 , 你會驚訝的發現 , 這簡單的東西 , 一點都不簡單 .
所以關於這個工作坊的概念是什麼呢?
首先我注重程序 , 我希望所有的調整都能達到最佳值 , 最小的能量損耗 , 最大的使用時間 , 最經濟的花費.我希望每一輛車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個案 , 因為在每一台車中 , 都可以發現許多不同的學問 , 這是相當有意思的.再者 , 我希望能與車主與車之間形成一個很有默契的結合 , 就像說 你想怎麼騎這台車,你希望這台車幫你實現什麼夢想 ? 幫助你完成環島嗎? 還是代步工具 , 還是減肥健身 ? ...在很多調整是相當有趣的,以車身的調整來說 , 一切都取決於你想怎麼騎這一台車或者你的騎乘習慣 , 那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 我希望車主能一起參與整個過程 , 並且幫助車主瞭解他的車.
---- 關於施工準則 ----
再來我要談到關於施工準則的問題 , 在我研究過一些專業資料過後 , 我發現施工準則的概念是重要的 , 舉一個你平常認為很簡單的事 - 快拆 , 在世界上兩個頂尖的腳踏車維修團隊中 , 一個是 Park Tools , 他是專門製造全世界最好的維修工具的公司,另一個是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 , 他是一個專業的維修學校 , 這兩個團隊針對 快拆的安裝 , 就有著一些標準上的差異 , 同樣的事 , 在不同的技師,他們也有著一些觀念上的差異 , 有的人甚至覺得不須要這麼麻煩 . 我現在訂的工作準則是以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 為標準 , 我相信這是腳踏車維修的高標,在許多程序上 , 我會儘量遵循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 的程序 , 除非在車子本身無法接受如此精確的調整情形下, 我才會選擇採用 Park Tools 的程序,大體上 Park Tools 施工準則的程度大概是在一般較難的 DIY 程度 . 而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 屬於專業級的 , 但是也還不是最專業的等級 , 但以這兩個準則來看,已經比一般車行的複雜許多了
---- 總結 ----
我希望這是一個可以提供研究學習技術的工作坊 , 不管對於車主 , 或對於自己. 同時 , 我也希望將這些程序整理下來,提供給 DIY 的人參考 , 最後就是讓所有的單車孤兒都能找到一個好朋友 , 不管是我或是你自己...希望所有的車都能永遠在最好的狀況下實現每個人的單車夢想
引述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 的宗旨
單車的技術不是一種藝術 -
消除猜測
消除憑感覺
消除憑印像
2 則留言:
PJ 是實務派,重點是出門騎....
我 是減重派,重點上下班前可以有30 mins 可運動拉...
車子壞了,簡單的自己修修.... 難的,看來可以交給你了...
對了,何時要開單車行r? 記得找IT一起入股喔!!
前才去google "Barnett Bicycle Institute",想不到台灣只找到6個links...
張貼留言